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——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

 

奏响脱贫攻坚最强音
云南省昭通市脱贫攻坚工作纪实


    全面小康,几代人追求的梦想;
    脱贫攻坚,全社会关注的焦点。
    作为全国、全省脱贫攻坚的主战场;拥有133万贫困人口、地处乌蒙山腹地的云南省昭通市,在向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挺进的特殊战役中,坚定信心,抢抓机遇,主动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和长江经济带建设,在地震灾后重建和山区脱贫攻坚等方面有所作为、大有作为。今天,一幅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画卷正在乌蒙大地全面展开。


    磅礴乌蒙,神奇昭通。这是一方历史文化厚重、民族风情浓郁的土地,但山川秀丽却难掩经济上的窘困。自然条件恶劣,基础设施薄弱,产业发展滞后、农民素质较低、资金投入不足诸多原因制约着乌蒙山区经济社会发展,再加上地震、泥石流、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,使昭通扶贫攻坚前进的步伐缓慢而沉重。
    昭通市地处成都、重庆、贵阳、昆明的中间位置,独特的区位优势决定了昭通市将成为云南融入成渝经济圈、连接长三角的重要通道,以及连接中国内地和南亚东南亚的双向大走廊。
    为此,昭通的贫困,始终牵动着党中央、国务院的心。2015年1月19日,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昭通时强调,扶贫开发是我们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工作,必须增强紧迫感,真抓实干,决不能让困难地区和困难群众掉队;必须实施精准扶贫、精准脱贫,扶到点上、扶到根上。


    脱贫攻坚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,必须因地制宜、高瞻远瞩、深谋远虑。昭通市的战略选择是:一手抓地震灾后重建,一手抓脱贫攻坚,闯出一条新的脱贫开发路子。
    十二五以来,昭通市委、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重要指示和省委、省政府的工作部署,把脱贫开发摆在重要的位置,通过抓基础设施、产业培育、生态建设、民生改善、改革开放等手段,扎实有序推进各项工作开展。截至目前,昭通市已累计投入专项扶贫资金23.52亿元,实施了18个乡、216个行政村、2310个自然村整体推进,易地扶贫搬迁转移安置了贫困群众3665户1.68万人,实施了产业项目219个,解决和巩固了61.13万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,贫困发生率从37.5%下降到25.7%。
    2014年8月3日,昭通市鲁甸县发生6.5级地震,这是近14年来云南省震级最高、伤亡最大的一次地震。中共中央总书记、国家主席、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亲临灾区视察,并叮嘱当地干部,当前安置工作和灾后重建工作交叉在一起,要协调指挥,统筹有序安排,总体考虑设计。


    沐浴党恩,信心百倍。昭通市广大干部群众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,以抓铁有痕、踏石留印的精神抓好各项工作,脚踏实地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。如今,鲁甸地震灾区所有房屋被毁的受灾群众全部搬进了新居,学校、卫生院等公共设施基本建设完成。在做好灾后重建工作的同时,昭通市还按照区域开发和精准扶贫相结合的思路,积极推进灾区以交通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,同时加快灾区产业的培育、生态的保护,使整个灾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超过灾前水平。


    产业兴,农民富。没有产业带动,只能留在深山受穷。众所周知,昭通市是我国南方最大的优质早熟苹果基地。昭通苹果自引种以来,经过70多年的发展,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、区位优势和品质优势,现已成为昭通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,也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摇钱树。
    直面贫穷,敢于亮剑。为了促进了输血向造血转变,昭通市采取合作社+基地+农户的模式带领农民大力发展苹果、天麻、花椒等特色经济产业,同时加快生猪、肉牛、肉羊等养殖示范区建设,带动畜牧业向规模化、产业化发展,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得到实惠,享受改革发展的成果。
    这是对全市人民的表态,这是行动前的号令, 这是对贫困的宣战!
面对未来更加艰巨的任务,肩托更加重大的责任,沐浴党情国恩,昭通市踏着强劲鼓音,将以团结拼搏、开放争先的精神,在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中,为建设幸福美好的新昭通而努力奋斗,奏响脱贫攻坚的最强音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