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字丰碑铸楷模(上)

 

六字丰碑铸楷模

——清朝湖南新田县令王鼎铭勤政爱民事迹

(上 集)


    他出生在齐鲁大地,孔孟之乡,家学渊源,修身齐家,乐于助人,素有口碑;他59岁只身远赴湘南新田,为官一任,造福一方,“秉仁心,施仁政”,为大家,舍小家,爱民护民,直至舍身取义;他崇文重教,亲书“天理•国法•人情”六字碑,自律律人,光照后世,被誉为一代廉吏为官楷模。他就是山东枣庄人氏、清代湖南新田县令王鼎铭。
    2013年8月初,湖南新田照例是个酷热的季节,据当地人介绍说,已经一个半月干旱无雨了。盘旋曲折的乡间道路,汽车卷起一路烟尘;仄仄的街道巷子,粉墙黛瓦掩映下的青石板路面,不时有路人走过。我们一行不远千里而来,为的是要瞻仰一个人,他就是王鼎铭。而他的第七代嫡孙王淑华夫妇,更是一脸肃穆,五内感怀。
    新田县的党政领导对王鼎铭先生一直奉为楷模,在全县提出“远学王鼎铭,近学孔繁森”的口号。而王鼎铭当年曾经工作和生活过的旧居,以及为继承他的遗志,弘扬他的精神而建立的众善堂,还默默驻守在新田闹市的一角。
    不经意间,天空居然飘起了细雨。往事依稀浑似梦,记忆多如云水散,而关于王鼎铭的事迹,却在古风尚存的新田口耳相传,历久弥新。


   《清史稿•列传》第276页 有王鼎铭的小传。文字虽然仅仅476个字,但却已将其一生当中最为闪光的事迹做了极为生动传神的描述。王鼎铭,山东峄县郭里集,即今枣庄市市中区西王庄乡人,他出生于世代书香门第,6岁开蒙,15岁入府学,21岁升国子监为贡生,后因两次会试不第,转而治家经商,家资渐厚。清嘉庆二年,他开始留意武事,学习兵法、医道。 嘉、道年间,家乡峄县多天灾,王鼎铭联合当地士绅出资赈灾,救济了无数的乡亲,适逢麻痄瘟疫肆虐,他寻古方救治,痊活者甚多,树立了良好的口碑。嘉庆十五年,王鼎铭由廪贡援例得授内阁中书,不久又担任武会试同考主事。后因为母亲年迈多病而辞官归里,于膝下尽孝。直到道光九年,王鼎铭59岁那年,经推荐启用,远赴湖南新田任县令。
    在新田任上,他关心民苦,急民所需,扶正压邪,革故鼎新,鼓励农桑,注重教化,使新田面貌为之大改观,可谓政绩卓著。道光十二年,因为瑶民起事遇害,时年61岁。其时朝野震惊,万民悼之。他的勤政爱民、舍身护民、勇武忠烈的事迹,不仅《清史稿》有载,《湖南通志》和山东《峄县志》等也都有专门的记载。而前些年,在新田县城文庙附近的万寿宫内发现的本地名士张荣组《邑侯王公新之先生祠碑》,则较为详细地记载了王鼎铭在新田任上的事迹,并对王鼎铭做出极高评价:“夫志士成仁,励百折不回之节;忠臣殉难,守九死无二之心。况乎躬行德化,恪守典型。续灯断带,著勤劳于生平;摆袖却金,慎操守于夙夜。是以诚积久而不渝,气凌寒而益劲。临难毋免,视死如归。若我邑侯王公新之先生者,固可入名贤之祠,非徒修循吏之传者矣。”


    那原本只是普通的一块石碑,约2米长、1米宽,小楷碑文,因为刻写有一千余与王鼎铭有关的文字,是研究王鼎铭的第一手资料,如今已弥足珍贵。枣庄市的李其鏖先生评价说,此文语言流畅,辞藻华丽,骈散结合,用典恰切,读之如排山倒海,气壮山河;又如长歌当哭,感天地而泣鬼神,令人感慨万千。
    抚今追昔,关于王鼎铭的生平事迹,我们可以得出以下一些结论:他出生在齐鲁大地,孔孟之乡,自幼受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,走的是学而优则仕,修身齐家,读书求仕的书生报国之路。他文武兼修,通晓经济,自强自立,又能乐于助人。这些看似泛泛,实则为他“秉仁心,施仁政”的思想之基、理论之源和立身之本。而他一生当中用力最勤、付出最多的,要数在新田知县任上,直至最后把生命留在了远离家乡万水千山的新田,留在了湘南这一片青山绿水、古村瑶寨的新田大地上。